近年来,省粮食和储备局将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作为加快推进粮食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大力构筑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打造新时期保障贵州粮食安全的服务链、产业链,助推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为保障省内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19-2021年,根据《财政部 国家粮食局关于在流通领域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通知》《财政部 国家粮食局关于印发“优质粮食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按照《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技术指南(试行)》有关要求,省粮食和储备局谋划实施了55个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总投资6406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1921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921万元,企业自筹2564万元。截止2021年8月31日,项目已全部建成,完工率达100%。2019年来,省粮食和储备局始终坚持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创新举措,推动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以协议等方式确定服务内容。鼓励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与粮油专业合作社采取签订协议等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获得相对稳定的服务业务量;与优质粮食种植重点区域有关机构、粮食种植大户等签订协议,确定一些农户作为服务对象。培育壮大服务主体,推动开展横向联合与纵向协作,创新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服务模式。二是开展上门预约服务。精准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开展上门验质、预约烘干、收购、帮联销路等服务。对有潮粮烘干需求的普通农户,开展订单烘干服务,对有规模、有实力、有需求的种粮大户开展包括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原粮或成品粮等内容的一条龙作业服务,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达到粮食种植户、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等多赢的效果。三是拓展代销代购服务。针对农民售粮和企业采购需求,通过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及时提供供需双方信息,为农户直接开展网络售粮和企业采购;对订单优质粮食品种实行市场加价收购服务。四是探索产后技术服务。选派粮食行业技术人员,为农户提供相关技术服务,专项开展粮食产后烘干、储藏、加工、储粮等技术服务,帮助农户提高粮食收储技术水平。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我省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政府得民心,粮食安全得保障,百姓得实惠的多重效果。一是扩大产粮大县覆盖率。我省实施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项目涉及全省46个县(市、区),覆盖全省18个产粮大县中的17个(威宁县由于地理环境特殊,昼夜温差大,不出产三大粮食作物,其主要农作物为土豆、荞麦,该县现有的加工生产企业已满足当地的实际需求),产粮大县服务覆盖率达94%。二是推动使用清理烘干设备。在依托粮食产后服务项目建设先进低温烘干生产线基础上,提升粮食烘干能力的同时,我局针对全省粮食产量不高、农户存粮量小、省外购进原粮大多无需烘干、收获季节气候变化等因素,推动充分使使用清理烘干设备,保障粮食品质和质量安全。据统计,全省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已为农户、粮食经营户、粮食加工企业等清理烘干粮食15.48万吨。如:湄潭县竹香米业公司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烘干稻谷4万余吨;贞丰县粮油购销公司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该县茅台酒原料高粱公司及种粮农户清杂烘干糯高粱、稻谷等粮食2000余吨。三是利用现有粮食仓储设施。我省实施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项目,建设主体除国有粮食收储、粮食加工企业外,还兼有民营粮食收储、加工企业。据统计,已建成投入运营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仓容共计42.5万吨,储粮13.55万吨。四是增加企业服务收入。在为农户提供烘干、清理、加工、储藏的同时,一些粮食产后服务中心还将服务范围扩展到提供市场信息、种子、推广订单农业等,获取社会化服务费用。据统计,2019年以来,各地粮食产后服务中心营业总收入为1573.68万元,平均营业收入为92.57万元。如:贞丰县粮油购销公司为外地企业提供1万吨租仓服务,让企业就地便利储存高粱,提升品质、减少周转产生费用和损耗,收取合理的服务费用。 五是促进农民增收和节粮减损。各地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围绕“服务民生、服务经济社会大局”,解决农民晒粮后顾之忧,避免人工晾晒所带来损耗和二次污染,促进粮食提档升级,提高种粮效益,带动农民增收。据统计,全省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已收购农户余粮47万吨,助力农民增收4292.66万元,节粮减损量5960000公斤。如:贵州仁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粮食产后服务体系项目为下山镇薏农带来便利,为薏农增加收入120.64万元,同时减少薏农储粮损失,节粮减损1200公斤。(文章来源:贵州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全仓储与科技处 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