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今年,贵州省下达六盘水市粮食生产任务为播种面积271万亩、产量61万吨。经农业部门统计,全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22.63万亩、预计产量可实现74.26万吨,比省下达任务分别高19.05%、21.73%。六盘水市推进粮食生产安全的主要做法是:“五子登科”端稳饭碗。
一是选种子。加强种子选育,近年来,六盘水市先后选育出了“盘玉7号”“水白玉1号”“金辉998”等玉米品种和“六苦荞4号”等荞麦品种。加强良种推广,今年共销售推广优质杂交玉米和水稻种子1308.5吨,基本实现良种全覆盖。加强市场监管,共出动农业行政执法人员2570人次,整顿农资市场623场次,查获假劣农资1.3吨。
二是用法子。推广良法,推广绿色增产增效等先进适用技术,粮食单产水平不断提高,预计今年夏粮平均单产比上年增长3.17%。开展试验,今年共实施粮食作物种子区域试验22组284个品种,品种引进及跟踪试验42个,耕地质量提升田间试验20个。推进农业机械化,2020年全市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28.22%,较2015年提高了10.4个百分点,今年共组织25746台套农机具参加春耕生产。提升组织化程度,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5190个,生产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生产红米的月亮河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韦仕龙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荣誉。推动品牌化发展,岩脚面、六盘水苦荞、四格乌洋芋、盘州红米、保田薏仁、盘州小米等6个产品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岩脚面、月亮河红米、花戛大米,淤泥河红米、羊场红米等5个产品获得有机产品认证。
三是富脑子。加强技术指导,一个作物制定一个技术方案、组建一个专家服务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粮食生产。加强技术培训,市级专家团队共开展技术培训7期,培训群众2732人次。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通过“深化宣传引导、深化树立典型、深化线上学习、深化现身说法、深化技能和学历提升”五个深化,2020年以来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948人。
四是防虫子。制定方案,印发了《2021年度“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方案》,早谋划、早预警、早准备、早防治。加强监测,全市共设立监测点133个,为做好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据。加强防治,开展病虫害监测防控和科学防灾减灾,积极推进生产环节减损节粮,最大限度减轻危害损失,奋力夺取粮食丰收,今年以来,共开展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22.03万亩次。
五是兜底子。兜好耕地保护和建设底子,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非农化”。积极开展撂荒地整治,全市已完成撂荒地复耕复种6084.82亩,复耕率73.26%。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目前,全市高标准农田项目已初步完工7.55万亩,达年度建设任务的50.33%。兜好农业保险底子,今年粮食作物共投保51.97万亩,与去年同期对比增长135.2%;理赔金额38.32万元,与去年同期对比增加33%。兜好责任底子,将粮食生产任务分解落实到村、到品种,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