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
红绿白黑——看新时期粮食生产多彩贵州如何绘就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2020年12月,国家统计局发布2020年粮食产量数据公告,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比2019年分别增长0.6%、0.9%,贵州省粮食播种面积4131万亩,产量1058万吨,比2019年增长1.6%、0.6%。贵州在聚力冲刺脱贫攻坚、与全国同步全面小康的同时,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紧紧依托生态良好的自然资源,以优质特色粮食为重点,推行绿色高质量发展方式,用最鲜明的色彩绘就新时期山地特色高效粮食生产新画卷!

红高粱——恰是耀眼那抺红,酿53°醉美世界      

走进黔北大地,酱香沁人心脾,千里赤水河穿境而过,与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融为一体,给予流域内各地无与伦比的富足和美丽。贵州红高粱,依托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紫红壤、优质水,在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之路上再创神奇。小红缨子,仁怀地方高粱品种,经育种家多年穗选,颗颗饱满,粒粒红润,被当地群众昵称“红梁”,以粒小、皮厚、饱满、坚实、玻璃质、耐蒸煮等复合特性,红缨子糯高粱成为茅台酒专用品种而一枝独秀,加上独特的地域微生物群落和自然条件,成就贵州坤沙酱酒独特工艺。与此同时,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和各级农业专家的不懈努力,适应不同种植区域的的红高粱品种选育取得进展,红珍珠、黔高、红糯、牛尾糯、茅粱、红粱丰等优良品种逐步跟上,全省红高粱家族日益扩大,和贵州酱香型白酒原料需求天作之合,互相成就。

2018年12月,贵州抢抓经济发展由高速度转向高质量转型的关键“窗口期”,制定出台《贵州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方案》,十位省领导领衔推进,在筑牢贵州工业经济“四梁八柱”、激发全省经济发展新活力的同时,也给农业拓展发展空间。围绕优质烟酒产业“到2020年,白酒产量达到50万千升、产值达到1200亿元;2022年白酒产量达到80亿千升,产值达到1600亿元”的发展目标,省农业农村厅快速成立了贵州省酒用高粱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贵州省酒用高粱原料种植规划(2020-2022年)》编制印发,以2020年200万亩规划面积为起点,以每年新增100万亩的速度,加快全省种植基地高质量推进,生产规模预计全国第一。

2020年,十大千亿级工业(优质烟酒)产业振兴专项资金3000万元首批资金到位,农业农村部门整合绿色增产增效、重大病虫害防控、机械化生产示范、防灾减灾等项目同步助推,撬动茅台集团配套投入2.81亿元,合力促进全省高粱原料基地产能不断提升。据行业统计,全省酒用高粱种植216.6万亩、增长34.2%,预计总产60.7万吨,订单占比近83%,带动种植农户收入超过35亿,面上总体收入超过42亿元。第二批专项资金2500万元已经下达,为2021年300万亩酒用高粱规划落地持续发力。

2020年11月,省农业农村厅组织贵州大学、贵州省农科院、贵州红缨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召开酒用高粱新品种选育交流研讨会,就新品种选育产学研联合攻关达成共识——将“红缨子”打造成贵州酱香型白酒酒用高粱的公共品牌,制定良种质量标准,同步启动全省酒用高粱产业联盟组建,助推全产业链高效发展。种子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小红高粱,在服务全省粮食安全的同时,一头连着工业强省,一头连着乡村振兴,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工农融合发展的良性互动已经形成。小小红高粱,将借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的政策东风,依托不可复制的生态和资源禀赋,助力打造世界酱香型白酒产业基地核心区,助推茅台集团成为千亿级世界一流企业集团,以53°醉美世界酿出种植群众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绿色稻+——源于贵州首创,已是花落百家

贵州位于全国六个一级稻作区内,水稻主种区域海拔600-1300m,年均温16.6-27.6℃,低纬度高海拔的天然优势,利于稻米品质优化,是全国优质稻黄金生态区。品质优异的地方品种,1400年种稻食稻习惯,伴随着原生态的耕种方式和稻作习俗,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并被外界关注认可。2011年,从江“稻鱼鸭复合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贵州以此为契机,充分挖掘水稻可与多种作物轮作及复合共生的特性,加大稻田综合应用,完善技术攻关集成,于2015年率先在全国提出“绿色稻+”理念。“绿色”代表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稻+”体现集成与融合,通过稻内部良种良法技术集成、与其它作物轮作、多种渔禽共生协同,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丰富完善并在生产上示范推广。2017年全国水稻行业重要会议上首次汇报贵州做法,“绿色稻+”得到原农业部充分认可,同年倡导在全国积极探索。2020年全国优质稻产业化现场观摩交流会上,黑龙江、江苏、浙江等17个水稻主产省经验交流,都明确提出或引用了“绿色稻+”概念及延伸,“绿色稻+”成为新时期引领全国优质稻产业发展的核心词与风向标!

5年探索完善,5年实践创新,“绿色稻+”多种稳粮高效模式应运而生,全省涌现出了优质稻米增产高效典型:义龙新区4300亩稻+大蒜+鲜食玉米基地,亩均产出15208元,增收作用明显,水稻秸秆原地覆盖还田,既可改良土壤,又能提高肥力。黎平县稻+鱼+蛙,通过企业+农户订单,结合自营餐厅销售,亩均产值15000元以上,市场供不应求,稻蛙鱼主题餐厅迅速扩张,引领消费时尚。从江县稻鱼鸭共生示范,香禾糯为主体,呆鲤、田鸭动静结合,相得益彰,亩综合产值8250元。兴义市稻+菜+菜,实行大蒜-毛豆-水稻耕作制和绿色超高产精确栽培,三季亩产值19204元,平均亩净产值13807元。湄潭县挖掘茅坝贡米优势,探索精品稻米田园直购高端模式,亩产值达7200—32800元/亩,亩净产值5000元以上……

2020年,贵州以绿色稻+为引领,水稻生产总体稳中有升,为全省粮食生产筑牢半壁江山,同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以全国首开生态补偿机制的苏州为例,对水稻生态功能进行货币化评估,一亩水稻生产价值之外,生态价值3126元。贵州1000万亩稻田=1000万亩城乡湿地=1000万亩微型水库和生物多样性=500多亿元生产和生态效益!作为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以直接效益和无可比拟的复合生态效益,充分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不再渐行渐远,也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贵州大地触目可及!

白薏仁——高原明珠食药同源,军营薏往而情深

薏苡,“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营养药用价值极高,原产西南,向北传入黄河流域,过程曲折离奇。《后汉书·马援列传》,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奉汉光武帝刘秀之命,远征交趾,平定南疆叛乱,从南方运回的薏米在其死后被人诬告成搜刮明珠,致使自己和妻儿蒙冤,“薏苡之谤”、“明珠文犀”,比喻被人诬谄,蒙受冤屈由此而来。而在贵州,薏仁是真正的高原明珠,在典型的低纬度高海拔和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共同作用下,以丰富的种质资源、深厚的群众基础、突出的食药功效、极高的品牌价值、持续的研发创新、广阔的市场前景一路前行,生产总量稳居全国第一,容纳全国90%以上薏仁企业,国内外市场占全球市场总额70%以上,中国薏仁核心主产区名副其实,成为全国及周边国家最大的加工集聚区和产品集散地。

201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既是食品又是药品名单,薏苡仁榜上有名,食药同源成了薏仁产业发展的新名片,贵州薏仁发展也进入新阶段。以兴仁薏仁米为核心的贵州薏仁,雄踞中国十大薏仁米品牌价值排行榜第一。2011年起,品牌建设之商标注册、原产地保护、原产地之乡认定三轮驱动,地理标志商标、中国薏仁米原产地、中国薏仁米之乡等称号纷至沓来。2013年国家质检总局对黔西南州行政全域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5年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贵州省薏仁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2019年,州级制定《薏仁产业发展推进方案(2019-2021年)》;2020年全省薏仁面积超过80万亩,谷价稳中有升,直接带动薏农种植收入预计21亿元,综合产值近100亿元。按照省委省政府“黔货进军营”部署,薏仁米进入军粮串换名录,保供方案、准入条件、宣传工作快速启动,现场推介会成功举办,兴仁薏仁米成功走进公安部、北京、上海、天津、福建省公安系统和中国人民警察大学食堂……奉献高原味道和贵州健康!

原生态高原明珠,受到众多国家级媒体青睐。2019年以来,新华社《“一颗米”串起“一条链”——产业扶贫的兴仁经验观察》政务智库报告,全面介绍兴仁薏仁米产业。央视《焦点访谈》“脱贫薏中人”专题讲述兴仁薏仁米特色产业如何持续增收脱贫。央视财经频道详解“一粒米做成大产业,薏仁米成为兴仁当地群众脱贫解困的金钥匙”。2020年,国务院扶贫办指导的大型公益项目“脱贫攻坚战——星光行动”,明星姚晨在兴仁惊叹薏仁浑身都是宝,现场为贵州薏仁打Call!

健康引领消费,品牌创造价值,薏仁在助力脱贫攻坚、拉动地方经济的同时,产业多级市场不断形成,消费人群持续扩大,省市县共同发力,中国好粮油强势助推,贵州薏仁区域新产品公共技术研发、公共品牌打造、综合标准体系建设、中国薏仁米蓝皮书编制、中国薏仁米博览会、薏仁米品质大数据运用、溯源系统示范研究、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等一系列举措全面铺开……

走过千年时光,“中国薏仁米之乡”与“中国长寿之乡”相辅相成,催生无限发展空间。“不为蓬获姿,中有药与粮。春为黄珠园,炊作苡米香”。苏东坡诗词犹在传唱,贵州薏仁还在路上!

黑苦荞——物竞天择乌蒙山珍,春来秋往繁花似锦

乌蒙山,云贵高原主要山脉之一,乌蒙山区,曾经的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贵州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和主战场。域内地势险峻、切割剧烈、高差悬殊、气候冷凉,部分作物生长受限。但是,一种神奇的蓼科作物——荞麦,在黔西北风生水起,用最朴素的生产实践演绎“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作为世界苦荞起源中心之一,贵州荞麦种质资源丰富,苦荞新品种选育数目全国前列,是中国苦荞优势主产区,以地处乌蒙山腹地的毕节市为中心,辐射带动六盘水等地,常年面积60万亩左右。物资匮乏年代,因生育期短、耐瘠易管而被群众更多用于小季填闲,或大季受灾后补救作物和蜜源作物,但在种植食用过程中,荞麦特别是苦荞的功能逐步被挖掘显现,从《本草纲目》、《齐民要术》、《千金要方》等重量级文献,到谚语“五谷杂粮,荞麦为王”,再到国际粮农组织公认的优秀粮药兼用粮种,国际营养协会称的“天然黄金搭档”,荞麦从遥远的2000年前走来,外表其貌不扬,内在珠玉齐光,成为小宗粮食低调奢华的典型代表。

小荞麦,陪伴了贵州农业的发展变化。2014年起,贵州省政府出台了力推大健康产业的系列政策。2015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抓好优质稻米、薏苡、荞麦等产业,把贵州建成南方重要的荞麦种植加工基地。贵州荞麦进入潜心提炼阶段:种质资源得到保护,贵州师大荞麦产业技术研究中心收集了1000多份荞麦种质资源;产品研发更加丰富,从传统的荞酥、荞饭、荞粑、荞面粉延伸到荞酒、茶、粥和酱油、醋等调味品,再到荞枕、月饼、沙琪玛等系列产品20余种;各级专家把脉会诊,“中国荞麦之父”林汝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荞麦食品加工专家等纷纷就贵州荞麦产业出谋划策;省内企业升级创新,从技术研发到设备改造,大力延伸产业链,发展精深加工食品……

小荞麦,见证了贵州的历史变迁。2020年,贵州减贫奇迹精彩呈现,撕掉了千百年来的贫穷标签,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并全面转入乡村振兴。未来可期,贵州荞麦春秋两季可种,甜荞苦荞均有,除食用外,还用于打造花海景观农旅一体和蜜源,用途广泛。特别是营养保健功能,优良的自育品种、适宜的生长环境、原生态的种植,赋予贵州苦荞优异独特的自然品质,对亚健康等现代“文明病”及几乎所有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都有预防和治疗功能,耳熟能详的“三高”在贵州苦荞面前自动转化为“三降”,人们钟爱的增强免疫力、减肥美容功效更是不同年龄人群的共同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整体增强、生活方式的全面改进以及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速,对健康养生产品和服务需求急剧增长,为荞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春去秋来,荞麦花开,红白相间繁花似锦,凤凰传奇在《奢香夫人》中深情演唱:

落脚河上面崖对崖

威宁草海荞花盛开

谁把月亮挂天上

照得想说的话 流成海 流成海

越过绵绵的高山 越过无尽的沧海

如果期待依然在 总是春暖到花开……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明初智者预言,历经岁月考验,在贵州大地逐步显现。黔山秀水间,贵州优质粮食努力成长,源于田间生态优良,阳光气息泥土芬芳,品质天成低调从容,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台上仪态万方,入口齿颊留香,贵州粮食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大局“中国碗”和寻常百姓餐桌上自由转换,游刃有余!乡村振兴已经启航,“十四五”扬帆破浪,沿着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方向,贵州粮食生产将持续优化内部结构,引领健康膳食习惯,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更加优质的产品,更加鲜明的底色,在田野大地浓墨重彩,挥洒四季!(来源:贵州省农业农村厅,2021年1月2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